在制造行業中,日本與德國依然處于一路領先的領跑者,特別是工業之母---數控車床,夸張一點的是,沒有數控車床就沒有航母、高鐵甚至是戰斗機。數控車床是指制造機器的機器,亦稱工作母機或工具機。上游包括鋼鐵、鑄造職業,下游則關系著汽車、鐵路、風電、核電、船只制作、航空運輸、國防軍工業。如果說,制造行業是一個廠區的根底和命脈,那數控車床則是制造業的重中之重。我國車床行業起初就在夾縫中艱難前行。
國內工業起步晚,技術落后,基本在一窮二白的境況下開始的,這個行業也不例外。1958年,在前蘇聯的幫助下,我國研制出數控機床,從此開啟了數控機床之路。到了60年代,歐美對我國進行技能封鎖,前蘇聯也停止了對我國的幫助,機床行業就自立更生,開展出18家骨干企業,也就是后來的機床職業“十八羅漢”.到了1965年年末,這些企業累計制造的高精度精細機床種類已達26種。
在改革開發之后,先進的技術以及機床流入我國,受外來技能的沖擊,原本落后的機床技術現在已經不能滿足生產需要,十八家企業在經歷過破產、吞并、重組后,外資企業紛紛在我國建廠,民營機床企業也正式進入商場。
雖這些數控車床強國在我國賺得盆滿缽滿,但真正的中心技術,卻沒有出口到我國。用于加工哈勃太空望遠鏡鏡面的超精細機床,1990年就被制作出來,可是20年后我們還在苦苦探索。再比如,操控器。操控器是數控車床的核心,相當于電腦CPU,是制作數控車床的關鍵技能。可是截止到現在,以日本FANUC和德國SIEMENS為主的操控器巨頭產品壟斷了80%以上的市場,給我國相關產業進口,帶來不小沖擊。